当下时代,地缘政治与全球经济格局经历剧烈重构,危机频发、波动加剧、变革加速;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各类工作场景;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基因编辑等科学和生物工程不断带来颠覆性突破……变化正逐渐成为常态。但这样的“常态”并不令人安心,更成为了很多人的焦虑源头——这一切,前所未有。
今天这个时代下,企业若想乘风破浪,必须打造一支创造力充沛、敏捷高效、灵活应变的精锐之师。员工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重塑能力体系,拥抱新常态,重新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行为,也就是在个人和组织层面构建韧性与适应力。
然而,人性天然向往秩序、可预测和掌控,规避混乱、不确定与波动。当未来路径不明、而时间与绩效压力有增无减时,个体与团队往往更愿意回归熟悉的老路,哪怕那条路已不合时宜。
在“老路”上硬撑,从经验中吸取智慧,并将改变落到实处,即为“韧性”;找寻新的方向重新出发,以开放心态拥抱不确定,激发创造思维,即为“适应力”,正确发挥“韧性”和“适应力”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应彼此交织,这时就需要清晰辨识何时该坚持,何时应转变,并将两者融汇于战略制定与经营决策之中。
调查表明,无论是在韧性或是适应力上得分较高的个体,整体健康状态与投入度均高于平均水平;而在两个领域均表现卓越的员工,其工作投入度是常人的三倍以上,展现创新行为的可能性则接近四倍(见图1)。
数据说话:韧性与适应力关乎企业表现
韧性与适应力的存在或缺失,足以影响领导者的判断、员工的状态、组织的活力,乃至企业的整体绩效。
多数员工难以从容应对不确定性
韧性相关问题聚焦于个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否自信、准备充分;适应力问题则关注人们能否以积极态度面对变化,甚至乐于应对不可预期的挑战。调查显示,平均仅有23%的受访者同时在上述两个问题上给出积极反馈;平均分别有56%和28%的受访者在韧性和适应力相关问题上表现积极。
企业韧性与适应力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企业在培育员工韧性与适应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全球仅有16%的雇主在员工适应力和持续学习方面进行投资,有26%将适应力列为最亟需提升的能力,其中一线岗位员工与入职未满一年的新人对此感受尤为强烈。
组织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员工在韧性与适应力兼具的基础上,若同时感受到心理安全,并获得来自组织的清晰流程指引、充足资源以及上级或同事的有力支持,其展现出高度投入或积极创新行为的可能性将提升5倍之多(见图2)。
心理安全是构建韧性与适应力的基石
一个拥有心理安全的团队,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升协作效能、迸发创新活力,其工作投入度与创新行为是其他环境员工的两倍以上。当员工能够感受到心理安全时,具备韧性的工作投入度将提升3.6倍,创新行为增加3.9倍;具备适应力的工作投入度提高2.9倍,创新行为提升3.3倍。
从点到面:推动韧性与适应力全面落地
领导者该如何整合上述关键要素,在企业内系统性地培育韧性与适应力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向着手。
明确愿景方向,引领团队同频共振
环境越是瞬息万变,个体与团队越渴望稳定的精神锚点。领导者若想系统性地培育韧性与适应力,不妨明确企业的“北极星”,制定一系列清晰的共同目标,以及一套核心价值观,让使命感、诚信、真实等理念在风暴中为员工提供支点。
驾驭蜕变
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长期保持领先,关键就在于他们具备了卓越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重塑资源体系,顺利跨越一个个竞争周期。这样的组织适应力,源自一种驾驭自我蜕变的能力,即从依赖旧有的可持续优势,转向打造全新的核心能力,实现关键跃迁。
构建心理安全,营造信任协作氛围
当被问到“什么让工作变得美好”时,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事,那些一起建设、销售、解决问题,携手完成无数日常任务的伙伴。若想在企业中全面建立韧性与适应力,领导者必须强化这份“社群意识”,将彼此孤立的公司“居民”,转化为灵活共生、充满温度的职场社群。
以身践行示范,塑造韧性适应榜样
领导者需要首先锤炼自身的情境感知力、自我觉察力、认知灵活性、学习敏捷性与情绪调节能力,对自己在动荡时期的表现保持清醒认知;主动分享自己应对市场动荡的真实经历,组织同事参与韧性与适应力的相关培训,将这些关键技能、思维模式与组织条件深度植入企业基因之中。
此外,领导者还应将“适应力建设”规模化纳入整体企业战略,将韧性与适应力要素嵌入人才吸引与留存机制,着力培养具备“变革潜力”的高潜人才,助力那些已经具备或愿意强化相关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倡导集体成长,强化团队协同学习
领导者应鼓励团队围绕变革、波动与不确定性等主题,共同构建学习体验,形成一套共享话语体系。如前所述,这些正是人类本能抗拒的主题,而众人协同往往能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
当今的商业领袖和企业正面临技术、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层面交织叠加的多重颠覆性挑战。企业必须具备超越传统敏捷组织架构的学习与适应力。管理者必须把握韧性与适应力,并深刻理解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的关系。唯有构建有利于个人与团队持续成长的环境,并将这些关键能力深度嵌入企业战略体系,企业才能真正穿越不确定性的迷雾,迎接新一轮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