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潜在道路——产业带出海

2024-08-19

比起大企业,中小企业出海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国际化道路并不容易。
 


目前,中小企业出海主要依赖跨境电商,但仅仅依靠跨境电商又很难突破地域限制、打开品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内大获成功的产业带模式,成为一种中小企业出海可借鉴的选择。
 
据统计,全国总计超过1110个产业带,而实际还有大量未被统计,另有以更松散的方式存在着的小型企业联盟,都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成功发展提供了条件。

未来,中小企业产业带的模式也会适合在国际上进行复制。通过集群出海,中小企业或许能够在海外形成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整合资源,提高国际化竞争力。
 
1.聚集
 
很多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规模和资源,都只能负责产业链中非常小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制造业中,有的企业甚至只能生产单一的零部件,才有机会生存。
 
要想顺利开展业务,既需要寻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又需要及时获取行业资讯,还需要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招聘人才,对于已具有的优势,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本进行维护,单一中小企业无法完全覆盖。

产业带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大量中小企业以宗族、村镇为纽带,通过将同一行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在一起,实现信息公开共享,使参与其中的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规模经济的优势。产业带上,大量从事同一细分领域的公司聚集在一起,原本只能高价采购少量原材料、只有少量生产需求的公司,形成聚集效应,实现大规模低价采购、成本互摊,集合供货、提高效率。
 
除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外,产业带还能帮助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边界。产业带集中相关产业、细化分工,不同机构各有功能分配,包括提供资源、原材料、生产商品、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等,不同环节通常都要由不同公司完成,且每个环节的不同部分通常也都会进行专业分工。

目前,我国境内经工信部认定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带有100个,入驻的中小企业3.1万多家,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9.2%,远超常规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产业带模式的存在,极大地帮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同样也可以寻找机会在国外复制。
 
2.方式
 
产业带诞生之初是为满足国内市场。但这些年产业带不断释放产能,产品性价比提升之后,就有了出海的能力,最常见的模式就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行“中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产业带出海以OEM和ODM代工为主,相关中小企业一直站在价值链曲线的最低端,无法收集研发需求、获取用户反馈,难以构筑销售渠道,更遑论形成品牌——整体来看,就是与高附加值环节无缘。
 
而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上的企业和产品得以直接与海外消费者接触,中小企业开始有机会从低端生产制造向高端研发设计转移、由OEM向自主品牌进阶。
 
不少企业依托产业带的供应链优势,精准切入赛道,打造品牌,在国外做出了成绩。比如中国产业带经济发展最充分的河北省,就跑出了不少优秀的出海中小企业。


部分地区产业带分布
 
河北省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众多,产业带与外贸的紧密配合对于未来中小企业组团出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的毛绒玩具产业带,过去主要走国内低端市场。2022年5月,容城县成立雄安跨境电商综试区晾马台产业园,为产业带企业提供从开店到收结汇的全流程服务。此后,产业带的产品逐渐走出国门,并由代工向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升级,国际“爆品”不断出现,产品利润率也随之提升。

目前,雄安新区已打造了朱各庄、白洋淀、晾马台三个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了2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当地贸易额也从2021年的0.23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7.67亿元。

依托跨境电商,把产业带搬出国门,形成国际化产业带,也是中小企业出海的重要模式。但无论是在海外开拓渠道还是直接建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就目前来说,国际化产业带的模式通常是由一个相对有规模、有国际化野心的“大哥”引领,头部企业拿下海外市场重大项目,再根据产业链的需要,组织产业带上的公司合力执行,这种模式可以将中小企业出海风险降到最低。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大带小”出海模式
 
目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是汽车供应链的出海。从相关企业布局来看,汽车产业链中,跟随主机厂等客户出海是最主流的模式。为适配各地不同主机厂需求,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启就近建厂的本土化迁移,比如近期多家新能源车企不断开发海外市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也迁移到这些企业附近,包括做智能汽车底盘的英创汇智、服务汽车及汽配产线出海的“运去哪”等,都是这种出海模式。

对于大企业来说,在周边建立国际化产业带有利于快速响应需求,且能够降低运费、关税等成本,由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带能够成为大企业全球化有价值的补充。

目前,除了汽车、新能源、医药等少数行业外,国内多数产业带几乎都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缺少能够带领大家“走出去”的龙头企业,产业带企业自发性集体出海的动力不足,需要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并提供各类安全保护。
 
3.前景
 
实践已经印证,产业带是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带,中小企业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供应高性价比的产品,甚至可以与世界级大企业抗衡,这是单打独斗的中小企业们无法想象的。

但产业带的国际化并不像大企业出海那样轻松,所面临的局限因素也很多,不仅缺少相关机构的引导,产业带走出国门难度较大,而且面临供给侧限制,员工福利问题也是中小企出海的阻碍因素之一。就算顺利出海,中小企业也不像在国内一样能够获得相关部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出海性价比,还远不如第三世界国家或部分发展中国家——即便这些国家通常会有财产和人身安全风险。

当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也许海外国家可以逐渐减少各类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供给侧限制。届时,出海门槛降低,产业带经营模式或得以向海外扩张。

目前部分海外地区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成本优势,比如在越南、泰国等地,人工成本大概仅为中国的80%;在孟加拉国有低廉的人工成本,海湾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品也比国内便宜。


孟加拉国是低人力成本国家的代表

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如果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对顺利,那么这些地区的下游产业链产品将有希望降到足够低,如纺织业、塑料制品、玻璃等基础工业品的成本,将有可能比国内更低——当然这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和试错,尤其是想要和中国本土在工业领域的竞争中胜出并不容易。

未来,如果中国的产业带迁移到这些地区,那么中小企业的产业带出海也就顺理成章了。甚至,这些海外的产业带有可能替代国内的部分产业带。
 
4.写在最后
 
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上百条特色产业带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撑。在过去几十年中,他们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向全球市场输送着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在无数品牌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仅仅拥有代工的身份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国际化的产业带,或许能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目前来看,这条路还很难。

但假以时日,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个由中国小商人群体所主导的产业带,给全世界送来一种和大企业垄断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关注我们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63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