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存量时代 调整商业认知

2023-07-24

要想理解我国的商业现状,一定要从长周期的角度去思考。尽管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发展了45年,但我国的商业其实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果做以类比,很像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全国的商业格局并不是一个可简单复制的统一市场,而流量时代又即将终结。研究实体零售,一定要紧扣初级阶段这一发展历程。
 
如何看待存量时代的商业模式
 
实体零售是To C的行业,本质上没有商业模式,即便有,也只局限于流量时代的跑马圈地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是商业永恒的话题。资产与商业互为表里,能够演绎出一些“商业模式”。但随着行业步入存量时代,我们很难通过某种“商业模式”弯道超车,而是要遵循基础规律、回归本质。
 
如何系统地认知商业调改
 
内在价值:见自己
 
调改是商业最核心的命题,亦是商业最难的问题。调改的本质是调整从股东到运营团队自上而下的整体认知。认知什么?首先要“见自己”——需要清晰资产量及核心供应链情况。核心供应链有两类,一类为稀缺供应链,包括重奢、高化、头部餐饮、头部女装;另一类为高频次购买、规模性供应链商品旗舰店。明晰自身供应链张力,保持正确的使命和价值观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平衡升级节奏,每次调改动作要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补足战略、布局、储备等各方面缺失。
 
终极价值:见众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方法,再到使命价值观的回归,实体零售企业的核心价值是服务本地消费者,调改完成后要更加了解本地消费者。
 
外在价值:见天地
 
外在要见天地,要知道零售的基本游戏规则,每一次调改后,明晰零售基于C端消费者的有效性和组合本地会员的意义。
 
下面通过引入“常识”,构建对调改的底层认知,更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用“常识”应对新挑战。
 
常识1 城市越快,商圈越“卷”,越需要定位和差异
 
法无禁止之前,内卷永无止境。常态的逻辑非常简单——向上抢人向下抢钱,即立体卷。“内卷”时代,想要赢得未来的零售企业,永远不能安于一隅。


 
常识2 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完善程度曲线显示,越上游的企业,对资产、供应链、团队要求就越高,越重软实力。那些软实力“过硬”的企业,才不容易被替代;而替代硬实力则相对容易,除非是城市最顶级商圈的硬资产。这也是大部分活跃在国内市场的外资、港资零售企业的做法,做的就是超一线城市最核心商圈的最强一级,且背后要有长周期思维支撑。


 
常识3 管资产,而非管经营
 
管资产的人要懂运营,否则很难知道什么是“资产”;管运营的人也需要了解资产的价值,才能懂得节奏,做好轻重分离。基于专业性,资产和运营要分开;基于协同性,二者又需合并。在To C的行业里,不懂业务就无法驱动资本、资产的变革,因此,领导者要具有系统的资产运作能力和运营思维状态。


 
常识4 代际不同,线下消费者核心动机不同
 
我国的消费者组成结构非常复杂,消费代际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分析维度。代际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集群:30、40、50年代是一类,60、70、80年代是一类,90、00、10年代又是一类。各集群的中间年代消费人群是核心代表。代际不同,商业组合逻辑不同。


 
常识5 从会员交易管理到会员成长管理
 
商业是给消费者赋能的,是美好生活的服务者,所有的服务都应基于与消费者关系的紧密度,所有做会员服务的预算都要用于让会员享受美好生活,让会员因商业价值而成长。如果服务仅基于渠道交易,或想方设法让客户消费,那这样的商业没有价值,可以被替代。


 
常识6 愿意为价值服务买单的客户,才是零售的上帝
 
有些消费者不愿意为服务买单,而是选择去线上消费,这不是我们重点服务的对象。我们重点服务的,是那些愿意为价值买单的消费者,当然,我们要提供足够优质、能够与时俱进的服务。同时,商业调改是为了充分挖掘客户对商品、服务、环境的诉求,从而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常识7 渠道式微,赋能当立
 
作为实体零售企业,如果不能定期给本地消费者赋能,就浪费了商圈的资产价值,也不能占据优质资产。每一天的价值是便利,每一周是社交,每一个月是时尚度。当然,随着资产不断从商圈辐射至副商圈,再到社区商业中心,对于赋能的要求也许会被弱化,但差异化需增强。


 
注:图片来源于和君咨询商业零售事业部

关注我们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63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