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即“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碳达峰与碳中和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词”。
碳达峰: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有人指出,每一位公众都应该参与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中来。低碳行动将利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1.为什么会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
这就要从气候问题说起了,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燃烧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这些气象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了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简单来说分“三步走”:
2.“碳达峰”与“碳中和”有什么关系
——紧密相连。
简单来说,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碳中和是对碳达峰的紧约束。
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难度,碳达峰行动的方案必须要在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3.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呢
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因此,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控制碳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比如说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炭的依赖;再比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森林面积。
(1)工业方面
要实现工业端的完全零碳排放,需要结合自然碳汇以及CCUS等负碳排放技术。短期来看,在这些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之前,提高工业端的能源使用效率、控制煤炭消费以及加快煤炭替代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2)电力方面
在发电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是直接导致碳排放下降的主力推手。
(3)交通方面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倒逼交通行业调整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在此背景下新业态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4)建筑业方面
面对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减排,发展绿色建筑,比如光伏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4.我们能做什么?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
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不仅是国家层面上的大方向,更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多年来,膜术工场持续努力,引进雾霾净化塔。该塔是由荷兰著名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创意及设计,联合荷兰政府、代尔夫特大学等单位共同建造的室外空气净化装置,每小时可净化30000m³空气。雾霾净化塔采用静电吸附技术,将大气吸进机器内进行净化,排出干净的空气,捕捉收集污染物质,可有效净化一定范围内室外空气。
结语
环保无小事,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在产品研发时,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考量,降低工业生产对于环境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努力降低碳排放量,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成“双碳目标”!
注: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